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為什麼選擇純天然蜂蜜保健效果好 ?

 



為什麼選擇純天然蜂蜜保健效果好 ?

撰稿: NuBio生命科學小組 Avater Chen

   

蜂蜜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甜美食物和藥物,而且其用於治療疾病的歷史可追溯至8000有時蜂蜜的療效甚至超過藥物,其中突出的,就是蜂蜜的抗菌抗病毒特性。

比起合成藥物抗生素,蜂蜜當然更加天然,而且具有抗耐藥菌等諸多好處。

 

蜂蜜比抗生素更抗耐藥菌

人們使用蜂蜜來治療皮膚問題和傷口感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了。例如,古希臘人和埃及人用蜂蜜外敷皮膚,治療傷口和燒,波斯傳統醫學記載,蜂蜜可有效治療傷口和濕疹。而在那時,人們可能還沒有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造成傷口感染的概念。

   蜂蜜的廣譜抗菌效果不斷得到證明並受到重視。近年來,耐藥性細菌造成的傷口感染,已成為全球衛生系統的難題。而蜂蜜可以消解耐藥性細菌形成的生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穿透生物膜並殺死嵌在其中的細菌。2020年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雜誌》上的表示,目前還未有細菌對蜂蜜產生耐藥性的報導。


中,醫用蜂蜜已在發揮多種用途。它們被製成外用軟膏、敷料和繃帶等,用於治療術後感染、燒傷、壞死性筋膜炎、久不癒合傷口、疔瘡、靜脈潰瘍和糖尿病足潰瘍,以及濕疹、牛皮癬和頭皮等,而且有效預防和治療了多重耐藥細引起的感染。

體外實驗顯示,蜂蜜還可殺滅幽門螺桿。而口服蜂蜜可治療細菌性腹口服蜂蜜可治療細菌性腹

蜂蜜抗菌的關鍵成分

   蜂蜜可抗菌,這源於自身特性和一些獨有成分,這些特性或成分有些來自蜜源植物,有些來自蜜蜂,還有一些是在蜂蜜成熟過程中形成的。具體表現為:

蜂蜜濃稠、PH值高

   蜂蜜的含糖量很高,可達82.5%。因此蜂蜜呈粘稠的蜜糖狀,且具有吸濕高滲透,混入蜂蜜的細菌會脫水而亡。

   蜂蜜因為含多種有機酸而呈酸性,pH值在3.2至4.5;而適合大多數細菌的pH值是6.57.5之間,因此它們無法在蜂蜜中生存。

蜂蜜的主要抗菌成分:過氧化氫

   蜂蜜中有一種來自蜜蜂的重要的酶,它會將蜂蜜中的葡萄糖氧化,生成過氧化氫。過氧化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氧化性殺菌劑,可以抑制和殺滅微生物。

有趣的是,要向蜂蜜中加入水才能使其產生過氧化氫。而將蜂蜜稀釋到30%至50%時,可以最大限度獲得過氧化氫。

● 蜜蜂賦予蜂蜜的抗菌成分:蜜蜂防禦素-1

蜜蜂防禦素-1bee defensin-1)是蜂蜜中另一個天然的抑菌成分。這種物質來自蜜蜂的下嚥腺

它是一種抗菌肽,可以殺滅多種細菌和微生物。具體來說,防禦素蛋白會使細菌的細胞膜穿孔,使其死亡。

此外,蜜蜂防禦素-1可以刺激角質形成細胞,從而幫助傷口癒合。

 

秦嶺蜂蜜的抗菌成分:甲基乙二醛

在中國各類蜂蜜抗菌功效的研究中,普遍會提到秦嶺蜂蜜。

作為世界公認的抗菌效果突的蜂蜜,它還擁有獨一無二的天然抗菌成分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 ,縮寫為MGO)。

   蜂蜜採秦嶺深山草花來釀成蜜後,花草花粉植物中的一種物質自發脫水,成為MGO

「(蜂蜜中)這種物質(MGO)越多,蜂蜜的抗菌能力就越強」,中國大學生命和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在接受《食品網報》採訪時介紹。

MGO可以獨立發揮強大而突出的抗菌功效。它使細菌失去菌毛和鞭毛,並且損傷其細胞膜,從而殺滅細菌。

但這種物質對熱比較敏感,當將秦嶺蜂蜜加熱到37°C,可使其中的MGO增加,然而加熱到50°C會導致MGO減少。



 

 

蜂蜜抗病毒、降低新冠傷害

   蜂蜜不僅抑菌,它也可以抵抗病毒,以及保護人體和提升免疫力。很多人在得感冒或呼吸道疾病時喝蜂蜜水緩解症狀,而這麼做是有道理的。

● 蜂蜜可抗流感甚至抗新冠病毒

MGO可以抑制包膜病毒的生,包括冠狀病毒。

《歐亞醫學與腫瘤學雜誌》2020年發表的一篇指出,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蜂蜜中的多種化合物可結合新冠病毒的蛋白酶,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

純天然蜂蜜中的MGO由於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複,甚至對其中的耐藥性流感病也起效。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就MGO對新冠的控制和治療開展研究。

● 蜂蜜刺激和提升免疫力

   蜂蜜可激活多種免疫細,殺死病毒。比如蜂蜜中的黑寡,可以提高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而且一些免疫細胞可以在抗病毒過程中「記住」特定病毒,從而保護人體在將來免受同一種病毒的入侵。蜂蜜可以促進免疫細胞的分它們的數量。

● 蜂蜜促進自噬

人體在對抗包括新冠病毒等致命病毒的過程中,自噬功能起重要作用:自噬是人體自帶的分解代謝過程,它可以清除和回收不需要的或者受損的細胞以及雜質,幫助生成更健康的細胞,促進恢復。

 

 

蜂蜜可抗炎、對腸道有益

  炎症是細菌或病毒感染中的普遍現象,不受控制的炎症對肌體的傷害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

  而且蜂蜜對於炎症的控制是雙向:它既可以調低抗炎因子,降低炎症的損傷;還可以刺激炎症介質的產生,促進傷口的癒合。

實驗發現,蜂蜜可降低腸道的炎症水平。這可歸功於蜂蜜中豐富的酚類物質。

蜂蜜中還含有低聚醣和多醣,這些複合型的糖是益生元,可以餵養腸道中的有益菌並控制有害菌,而且攝入蜂蜜還促進了腸道中短鏈脂肪酸的生成。

<2024年全球蜂蜜專家指出這個對腸道有益的成份,成為保健業者今後十年熱門話題

在益生菌3.0時代益菌素(益生元;prebiotics)會形成腸道保鑣,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對於腦腸軸、肝腸軸及腎腸軸的保護機制均有醫學專家在一一的逐步研討,對於腦腸軸的部份針對銀髮族的神經退化症有深度的關係!>請參考下列科學報導:

1. 腸內丁基梭菌的食物重要性與對銀族的重要性

2. 損害腸內菌相與鬱症

3. 蜂蜜三個高度的知識探討-蜂蜜原料在未保健產業的開發方向

 

為什麼選擇抗菌、抗病毒、抗炎效果好的秦嶺蜂蜜

 選擇功效更強的蜂蜜:以原蜜(raw honey)、顏色深的種類為主。

   與一些蜂農或者集市上銷售的未經熱加工的原蜜不同的是,超市貨架上的商品蜂蜜普遍經過巴氏殺菌。但有研究發現,熱加工過程可使蜂蜜的抗氧化能力降低33.4%。或者,你可以選擇使用<三個高度行銷>的蜂蜜。

1.   100%中草藥花粉天然純()蜂蜜

2.  深山椴木野放100%無汙染地區

3.  現採蜂蜜活性100%直送客戶手上

 

   蜂蜜的顏色跨度較大,可以從淺黃色到琥珀色、深紅色甚至近乎黑色。而顏色反映了蜂蜜中成分的不同,如多酚、礦物質和花粉。根據多項研究,深色(老蜜)的酚類化合物普遍被認為含量更高,活性更強。


   百花草植物僅生長在秦嶺深山的部分地區,每年的產量是有限的。有些號稱是多樣地區蜂蜜的產品,其實混合了其它蜂蜜。在混合過程中,蜂蜜的性能可能受到影响,甚至会被掺入廉价原料——比如蔗糖果糖漿等。

 


 

蜂蜜在人體健康中具重要保健功效

   世界三大蜜源之一秦嶺山脈是中國人的中草藥材庫寶地, 經過四個世代傳承祖先留下的蜂蜜技術精華與絕密的養蜂技術, 加上各國科學醫藥對蜂蜜的研究, 證明蜂蜜中君臣左使中醫的要領:包括食療營養組成, 抗病毒, 抗菌, 抗發炎等功效外, 中草藥療效以及最新醫學探討的腎腸軸、腦腸軸及肝腸軸機制研究告訴我們常吃蜂蜜對於兒童, 到銀髮族、准銀髮族都有特別好處!

相關有生命養生及長壽又健康的方法:

油管版YouTube:

https://youtu.be/H5p6FAfvgDM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40赫茲聲光刺激能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附件:NEW SCIENCE TRIAL MUSIC)

 NEW SCIENCE TRIAL MUSIC

40赫茲的音頻,根據最新科學NATURE的報導可以防止beta澱粉蛋白在腦馬迴細胞內的沈集,預防老年退化症「阿茲海默症」(**),防止記憶力消失被歲月侵蝕!65 above be your best!

Youtube分享音樂附件: https://youtu.be/AURCZNuZ5TE

40赫茲聲光刺激能減緩阿爾茨海默病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40赫茲的聲音和光刺激能增強小鼠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特別是β澱粉樣蛋白等有毒蛋白。這些蛋白會導致記憶和注意力問題。相關論文發表於2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

小鼠大腦的橫截面,顯示神經元似乎釋放出能更好清除毒素的分子。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此前研究顯示,借助聲音和閃爍燈光的療法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身上顯出希望,但其作用機制一直是個謎。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蔡立慧教授領導的團隊開始研究40赫茲聲光的刺激能否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他們讓小鼠每天接受一小時的40赫茲閃爍燈光和聲音刺激,結果顯示,該方法降低了阿爾茨海默病小鼠大腦內澱粉樣蛋白的積累。

在最新研究中,蔡立慧(*)等人在轉基因小鼠身上開展了一系列實驗,試圖揭示該療法的奧秘。這些轉基因小鼠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澱粉樣蛋白,記憶力也比普通小鼠差。研究發現,這些特殊的光和聲音似乎增強了小鼠大腦的引流系統,即類淋巴系統的功能。

研究顯示,當動物暴露在光線和聲音中時,其腦內澱粉樣蛋白含量會減少。但蔡立慧等人也發現,在治療過程中,有更多腦脊液進入小鼠腦內,更多廢液通過淋巴管排出大腦。原因似乎在於附近的血管脈動更大,有助推動類淋巴液體通過血管;也可能是因為有更多液體流入類淋巴系統。

研究小組還發現,中間神經元這種特定類型的腦細胞似乎通過釋放名為血管活性腸肽的分子,增加了淋巴流。當研究小組用化學方法阻斷這種分子產生時,聲光療法無法提高澱粉樣蛋白的清除率。

羅切斯特大學的麥肯·內德哥德在《自然·醫學》發表評論稱,深入瞭解小鼠腦中的毒素清除機制有助於釋放其治療潛力。

*蔡立慧博士在腦神經自然雜誌刊載論文 (原文另載)

**聲和光有望延緩老年癡呆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132-6